來源:中國鹿業網
安徽五河某養鹿場相繼出現1頭6月齡幼鹿和1頭懷孕母鹿突然死亡,其后2周相繼出現2頭幼鹿死亡和1頭種公鹿死亡病例,10月上旬幼年鹿群出現多頭幼鹿不明原因的拉稀,漸進性消瘦,死亡10頭幼鹿、2頭成年母鹿,幼鹿發病率57.8%,死亡率高達32.1%。經本場技術人員對癥治療效果不明顯,于2003年10月21日到我院就診。
1 發病情況 9月下旬,幼鹿群中出現少數幼鹿食欲減退、拉稀,大便中有少量黏液,并可見未消化的飼料,繼而在幼鹿舍內的鹿糞中發現乳白色、能蠕動的、扁平的米粒樣物。發病的幼鹿舍內可見幼鹿漸進性消瘦,被毛干枯,部分幼鹿精神委頓,突然出現死亡。從2003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,共死亡幼鹿13頭。成年鹿則不見明顯癥狀,僅有部分成年鹿出現食欲減退、消瘦(飼養人員誤認為是鹿群發情所致,未予重視)、間歇性拉稀等癥狀;有1頭公鹿和2頭母鹿死亡,死亡的成年鹿都集中在臨近幼鹿舍的5號鹿舍。死亡前不見明顯癥狀,突然倒地,口吐白沫,頭頸后仰,空口咀嚼,呼吸困難,四肢游泳狀。
2 剖檢變化 剖檢3頭死亡的4~6月齡幼鹿,其病理變化基本相同。病尸消瘦,被毛干枯,皮下脂肪少,可視黏膜蒼白;腹腔內有多量的腹水。肌肉顏色變淡,心內膜和心包膜有少量出血點。小腸黏膜彌漫性出血,腸壁菲薄,有的腸段膨脹,腸腔內充滿絳蟲。
3 實驗室檢驗 蟲體長約3~5m,蟲體寬約14 mm,成熟的節片厚約1.5~2mm,蟲體呈乳白色。對絳蟲進行鏡檢,可見頭節上有4個圓形吸盤,無頂突和小鉤。節片寬大于長。成熟的節片有兩組生殖器官,在兩側對稱性分布。每組生殖器官各有一個卵巢和卵黃腺,卵巢與卵黃腺圍繞著卵模構成圓環形。陰道開口于兩側邊緣的生殖孔內;雄性生殖器官中有許多睪丸(350~400個),散布于整個節片中,向兩側較密集,其輸精管、雄莖囊和雄莖均與雌性器官并列,也開口于兩側邊緣的生殖孔內。在孕節,兩個子宮互相會合成網狀。卵呈三角形、方形或圓形,卵內有一個含有六鉤蚴的梨形器,為裸頭科蟲卵的特征。成熟的節片后緣有一排節間腺,排成一行。對胃腸內容物用沉淀法處理,除在沉渣中見絳蟲節片外,未見其他寄生蟲,也未見其他類型的蟲卵。檢查鹿氣管、肺、膽管、膽囊、胰腺等均未見其他蟲體。根據蟲體特征和病理變化,初步診斷為擴展莫尼茨絳蟲病。
4 處治 (1)加強飼養管理:死鹿深埋,病、健鹿分開飼養;徹底清除鹿舍內糞便,更換干土,用5%漂白粉噴灑消毒鹿舍。飼喂干牧草,不在清晨和傍晚收割牧草,以減少地螨污染牧草,降低再感染機會。 (2)藥物治療:采用吡喹酮原粉(韓國產)20 mg/kg體重拌料飼喂,2周后重復使用1次。經上述處理后,病情得以控制。第1次用藥后僅有兩頭極度衰弱的幼鹿死亡,未見成年鹿死亡;第2次用藥后,未再出現幼鹿死亡現象,鹿群營養狀況明顯好轉。
5 討論 擴展莫尼茨絳蟲病有明顯的季節性,多與氣候條件、地螨媒介以及牲畜繁殖和放牧方式有關。五河縣養鹿場始建于2000年,位于淮河沿岸,占地千畝,牧草資源極為豐富。該地區夏、秋多雨,地勢低洼,牧地潮濕,是喜濕、怕干燥和強光的地螨生存的好場所。而該鹿場一直采用早晨和傍晚收割牧草的習慣,從而使鹿群感染絳蟲機會增多。以前雖未采取措施控制本病,但因為建場時間短,幼鹿數量少,發病并不嚴重。春秋雨水偏多,光照時間短,而且幼鹿數量增加快,導致大批幼鹿發病、死亡,部分成年鹿也有明顯癥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