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為什么要養生?尤其是中老年人,都知道要活動活動筋骨,鍛煉鍛煉身體,注意平時飲食什么的,就是為了健康,長壽,活得久一點,活得有質量一點,活著的時候少生病,少痛苦,對不對?所以才會對養生的話題感興趣。
養生就是養護生命,讓自己更健康的活著少生病。據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資料表明,人類的健康與否,壽命長短,取決于五種因素,其中生活習慣因素占60%,遺傳因素占15%,醫療因素占8%,氣候因素占7%,環境因素占10%,可見健康狀況與壽命長短,60%取決于自己的生活方式。所以,要想健康長壽,就要自覺提高養生意識,懂得養生保健的知識和方法,采取科學的生活方式,做自身健康的主宰者!
中國的養生學是以傳統中醫學理論精神為核心,已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,內容豐富,方法靈活,實用。可以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聽到或看到各種各樣的養生知識,有從飲食上論述的,有從運動上論述的,有從人體結構上論述的,有從精神情志方面論述的,等等吧,非常多,對我們也都非常有益,現在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或多或少懂得一些養生和保健的常識,我給大家舉一些例子啊,看看古代的一些名人和長壽的人都是怎么養生的。
首先說一個人是孔子,大家都知道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他的思想影響了中國整體文化的發展,享年73歲。大家不要感覺73好像年齡不是很大是吧,其實在那個年代,人的平均壽命并不高,73已經屬于高壽了。孟子84歲,所以才有“73、84,閻王不請自己去”的民間俗語的說法。孔子雖然不是醫學家,但在養生方面提倡一句話,叫:“日常生活不要過極”。就是做什么都要恰到好處,不要過頭,也不要達不到。所以我們有一個成語叫什么啊?對,過尤不及,過和不及都不好。所以你看,如果我們要是能夠在飲食上,運動上都能做到恰到好處,那身體肯定是會更健康的。再簡單補充一下孟子的養生之道,那就是,養浩然之氣,立丈夫之志,修君子之身。孟子最經典的言論就是: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,大丈夫“窮則獨善其身,達則兼善天下。我們非常熟悉這些話了。這是從精神層面闡述的養生之道。
再說一個唐代著名的醫學家,孫思邈,他是隋唐時期養生學和醫學相結合的集大成者,壽高102歲。著有《千金要方》、《千金翼方》。他認為注重養生首先要調攝好自己的精神,主張“身無妄動,心無妄念”。什么意思呢,一是由于情緒的劇烈波動能使人產生疾病,所以指出“思慮最傷神,喜怒傷和息”。其次,提倡“運動調息法”,認為身體常處在適量的運動之中,能使氣血肢體條達和暢、精神內生。
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,我們都很熟悉了,我們對他的詩詞都非常熟悉,像什么明月幾時有,把酒問青天,還有大江東去浪淘盡,千古風流人物,日啖荔枝三百顆,不辭長作嶺南人(被貶惠州時所寫)。等等,被貶黃州發明東坡肉,黃州就是今天的黃岡,黃岡中學狀元之地,蘇東坡對中國文學的影響非常大,他還著有《蘇沈良方》、《問養生》、《養生說》等著作。蘇東坡一生身處逆境,但非常樂觀。當他被貶赴海南島后,仍樂觀地說“九死南荒吾不恨,快游奇絕冠平生”。他的養生主張是多吃蔬菜,倡導郊游,并習練氣功以強健身體。
南宋大詩人陸游,一生寫詩近萬首,而在兵荒馬亂的年代,竟活了85歲高齡,他的養生之法很值得人們借鑒。一是食粥養生:說食粥,能培養胃氣,滋生津液,又容易消化,實為養生之佳品。二是洗腳養生:陸游的第二種養生方法就是睡前用熱水洗腳。古人的經驗認為:“春天洗腳,升陽固托;夏天洗腳,濕邪乃除;秋天洗腳,肺腑潤育;冬天洗腳,丹田暖和”。現代醫學研究認為:腳與人體的健康是息息相關的,日本人稱之為人體的“第二心臟”。臨睡前用熱水洗腳,能起到刺激穴位、舒經活絡、使之氣血通暢的作用。
從春秋說到宋朝,時間再往近了說,清代乾隆皇帝,愛新覺羅弘歷,享年89歲,是中國歷代封建皇帝的長壽冠軍。別看皇帝擁有天下,實際上壽命都不長,從秦朝到清朝一共259個皇帝,平均壽命只有39.2歲。那乾隆皇帝長壽的秘訣是什么呢:十六個字:吐納肺腑、活動筋骨、適時進補、十常四勿。吐納肺腑就是黎明就起床,做深呼吸運動。活動筋骨就是多進行各種體育鍛煉,強身健骨。適時進補就是老年人要根據需要適當吃滋補品。十常四勿是指要常做的十件事和不能做的四件事。十常是指齒常叩、津常咽、耳常彈、鼻常揉、眼常運、面常搓、足常摩、腹常旋、腳常伸、肛常提。四勿即食勿言、臥勿語、飲勿醉、色勿迷。
中國近代著名的革命家和教育家徐特立老先生,92歲高齡,他的養生方法,也是16個字,叫:基本吃素,飯后百步,遇事不怒,勞逸適度。為什么要介紹他呢,這是主席的老師,他的養生之道也是毛主席非常推薦和遵循的。
這里補充一個,中國著名經濟學家、人口學家馬寅初先生,在他百歲大壽時仍紅光滿面,他的長壽秘訣就是熱冷水浴和爬山兩項。尤其是冷熱水浴,四季不斷,數十年如一日。
我們看最后一位,至今健在的,中國著名物理學家、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,1922年生人,至今已101歲高齡。在“米壽”(88歲)時,對來訪的記者說:“我要活到‘茶壽’(108歲)!”楊振寧認為,一個人的壽命長短,固然與基因有關,就是控制細胞分裂次數的端粒酶。但與心態更有關,需要對很多事情都感興趣。他認為,自己之所以健康長壽,主要得益于喜歡看書。他說:“一個喜歡看書的人,不容易老。多看書,可以跟得上時代發展,與時并進,人就顯得年輕。”楊振寧說自己很“懶惰”,平時很少運動,只喜歡喝茶看書,偶爾會騎一下家里的健身車。不過,年輕時的他,還是很喜歡運動的,運動方式主要是走路。“現在年紀大了,切忌跌倒,走多了感覺不舒服,路也就少走了。”
更多的我就不例舉了,通過這些人的養生理念我們可以看到,中國人通過實踐總結出來的養生方法非常多,也都各有不同,令我們眼花繚亂。那我們應該怎么辦?不能感覺都有道理,就都去嘗試,那也試不過來啊,總要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方法,對吧。所以呢,我們要科學的分析、找尋科學養生的精髓和本質。這個本質就是要順應自然規律,順應客觀規律。我們中國人講天人合一啊,人生活在天地間,生活在大自然當中,我們是天地孕育而成的,就要按照大自然的運動變化規律找尋養生之法。所以呢,今天我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四季養生規律。我們都知道,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,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,是大自然一年中運動變化的規律。中醫認為“天人相應”,人體必須順應自然四季變化的規律,保持機體與自然的平衡,才能順利安康的渡過一年四季。
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說過:古人怎么養生,有一個最簡單的道理,一年四季,到什么時節,吃什么東西。吃什么呢?吃四季里邊最有陽氣的東西。為什么呢?中醫認為,陽氣決定了人的陽壽,陽氣盡則人壽盡。所以過去道家養生可沒有說要大把的吃維生素,人家說的叫:春吃芽,夏吃葉,秋吃果,冬吃根兒。因為春天攢得足足的那個嫩芽都冒出來了,是含有豐富的陽氣的。夏天為什么吃葉子啊?夏天陽光普照,葉子長得最快,瘋狂的在漲,那里邊兒就蘊含著飽滿的生機。秋吃果兒,大家都理解果實累累,這就是秋天最好的精華。冬吃根兒,因為北方冬天大地一片白雪茫茫,只有那些地底下的根莖能攢著最足的力氣,最多的養分。蘿卜,土豆,花生,所有根莖類的植物這個時候最好吃。要不怎么說冬吃蘿卜夏吃姜呢?夏天的蘿卜是糠的,蘿卜葉兒倒是能炒著吃,對吧?所以啊,今天不管養生的理論多豐富了,我們都要想想老祖宗的養生經驗,春吃芽,夏吃葉,秋吃果,冬吃根兒,一年四季跟著自然的生機走。這個辦法成本最低,認準了一定對身體有好處。
那么一年四季,我們還要注意哪些養生的問題呢?春季,五行屬木,陽氣初生,抵抗力弱,最怕風邪的侵襲,而春季多風,因此要避風邪,注意身體的保暖,不要隨便驟然減少衣服,防止著涼受風,感冒流感等都是各種春季多發的疾病。飲食上要注意少吃酸味的食品,可防止肝氣過旺,要適當增加甘(甜)味食品,這樣有利于補益脾氣,避免肝旺而傷脾。平日宜飲菊花茶、金銀花,用來清熱、散風。宜食大麥粥、黃花菜、菠菜、芥菜、豆芽菜,鴨肉等。忌食動物的內臟。
春季到來萬物長,溫病流感要預防。避寒保暖有古訓,增減衣物要適當。肝忌酸味脾喜甜,綠色食物助健康。肝火太旺傷身體,心平氣和體安康。
夏季,萬物繁茂秀美,陽氣旺盛,是孕育萬物,滋養萬物的季節。在“五行”中屬火,與人體的心臟和小腸有著密切的關系。飲食不要貪涼,夏季總吃冰冷的東西會使體內之火無法宣泄。在起居時間上可以晚睡,早起,中午可以適當增加午睡。睡覺或躺著休息時,頭不要著涼,切忌直接躺在窗邊,開窗引風。或空調溫度過低,阻礙身體陽氣通達和宣泄。在情志上要保持精神愉快,多觀光自然風景,林聽鳥鳴,觀潮流水,多與大自然交融,來適應夏季的時令特點。但要注意不可過度勞累消耗,以避免別暑邪所傷。同時也要避免烈日下暴曬以防中暑。
夏季到來萬物茂,伏天避暑很重要。莫貪寒涼傷身體,睡覺避風避空調。細菌蚊蠅多滋生,新鮮食物最可靠。親近自然心舒暢,不可過度把體耗。
秋季,西風颯颯,燥氣當令,自然景象因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,是陽氣漸退,陰氣漸長,萬物收獲的時節。在“五行”中屬金,與人體的肺和大腸有著密切的關系。人體與萬物一樣,要順應秋季的氣候特點,各種生命活動都要有所收斂,不可放縱,這樣才能收斂。運動強度要適當減少,不能使身體經常有大汗,而加重身體的干燥。
秋季重養陰,應該做到早睡早起,保證充足的睡眠,可以多喝開水,趕走秋季的干燥。秋季多吃植物的果實及種子,可以多吃新鮮的水果。也可以多吃富含膳食纖維和增加胃腸蠕動的粗糧食物,比如小米,燕麥,玉米等。還可以多吃一些梨,百合,麥冬,山藥,豬肺等滋陰潤肺的食物。
秋季到來萬物收,收獲季節吃不愁。谷物粗糧要豐盛,水果蔬菜吃個夠。燥金當令風物干,滋陰補水體易安。運動情欲應收斂,儲能過冬心情歡。
冬季,活動都要有所潛藏。可少做一些戶外活動,這樣才能使人體的正氣得到補充和儲藏,以為來年的新生。在起居上要早睡晚起,最好要等到太陽出來時再起床,保證充足的睡眠,要盡量注意保暖,躲避寒冷,以保養好人體的陽氣。晨起可在陽光充足,空氣新鮮和避風的地方做一些輕松的運動,千萬不要做劇烈運動,使皮膚開泄出汗而損耗身體的陽氣。也要避免冰霜風寒所傷。洗澡時間不易過長,減少夜生活。冬季是一個主收藏的季節,冬季的時候人的消化吸收功能比較好,這時候可以多服用具有補益功效的藥物和食品,可起到很好的調補作用。
冬季到來萬物藏,充足睡眠曬太陽。輕松運動莫劇烈,出汗過多體易傷。防寒保暖勤通風,洗澡時間莫過長。適當進補多喝水,順應天時體健康。
這就是一年四季的基本養生之法,大家是不是感覺挺簡單的?簡單就對了,大道至簡嗎。大家了解了養生的一些基本原則之后,最重要的是要做到,要知行合一。中醫講人體分陰陽,五臟對應五行,氣血通過經絡運行于全身,人體有720個穴位,接下來我再介紹三個養生調節常用的穴位和按摩方法。
第一個穴位是涌泉穴,具有安神健體之效。涌泉穴為腎經之首,位于足底,在腳掌的前1/3處、彎屈腳趾時的凹陷處。民間有“三里涌泉穴,長壽妙中訣;睡前按百次,健脾益精血”的說法。每天洗腳后,用雙手大拇指摩搓兩足底涌泉穴10分鐘左右,有助睡眠。神經衰弱的人,可將時間延長為半個小時。天氣轉暖后,可赤腳或穿襪在鵝卵石路上散步,刺激涌泉穴。
第二個就是足三里,足三里被稱為“全能”穴。民間一直有“常按足三里,勝吃老母雞”的說法,足三里的位置在外膝蓋窩下方3寸。這個穴位很好找,坐好彎屈膝蓋,小腿膝蓋骨外側下方有個凹陷處,再往下約4指寬的位置就是,按壓有酸脹感。中醫有“肚腹三里留”的要訣,說的是,如果我們有肚腹部的疾病,如慢性胃腸炎、慢性腹瀉、胃寒等,都可以按揉足三里。另外,足三里對高血壓、冠心病、肺心病、腦出血、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預防作用。每天按壓足三里10分鐘,略感酸痛即可。
第三個是氣海穴:氣海穴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丹田,為全身的重心,它位于肚臍下一寸半的位置,一寸半大概是兩指的寬度。按摩氣海穴,能使百體皆溫,臟腑皆潤。因此按摩氣海穴,可促使腸胃蠕動,氣血順暢,強化肝臟及消化道功能,可以升發陽氣。按摩方法:先以右掌心緊貼于氣海穴的位置,照順時針方向分小圈、中圈、大圈,按摩100-200次。再以左掌心,用逆時針方向如前法按摩100-200次,按摩至局部有熱感,就可以了。
這三個穴位,自下而上,集合了臟腹調理,氣血循環,安神健體,提高免疫的效果。
最后給大家介紹一個bu陽極品,延shou極品。梅花鹿。我們都知道鹿全身都是寶,純陽多壽之物。剛才我講了,人的陽氣決定了陽壽。《黃帝內經》上講:“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,則折壽而不彰。”什么意思?陽氣好比人體的熱量、能量,五臟六腑的正常運轉、血液的循環、細胞的新陳代謝全靠它來推動。離開了陽氣的運化作用,人的新陳代謝就不能進行,陽氣不足百病生啊。人的陽氣一是來于先天,父母給的,藏于腎經,所以中醫才說腎是人的先天之本。后天的陽氣就要靠食物來補充了。這個世界上最好的補陽的東西,植物中是黃芪人參,動物就是梅花鹿。我們想想,是植物補陽的效果更快、更好?還是動物補陽的效果更快、更好?答案是動物,因為人也是動物。有些人會信奉吃素的說法,其實從科學的角度講,只吃素,只吃菜,身體的營養會失衡的。人體缺乏蛋白質和氨基酸能行嗎?那是合成細胞最重要的物質,只吃植物是不行的。所以為什么幾天不吃肉就會感覺饞?吃肉的那種獨特的香味會讓你心滿意足?吃肉是人的自然本能啊,不要與自然的本能對抗,那是不科學的的。
世界上的動物很多,為什么只有鹿具有補陽氣的作用呢?這與鹿獨特的生物特征有關。植物性藥材,各有各的作用,動物也是,各有各的作用。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說道:鹿之一身皆益人,或煮或蒸或脯,同酒食之良。大抵鹿乃仙獸,純陽多壽之物,能通督脈,又食良草,故其肉、角有益無損。鹿特殊在哪?鹿是自然界中唯一一個器官被割掉以后可以完整再生的哺乳動物。就是鹿茸,每年割完了它還長。牛也有角,羊也有角,掉了還能不能再長了?不能了。鹿茸能不停的長,為什么?陽氣足,再生能力強。所以我們中國人早就知道鹿是好東西,全身都是寶,全身都有藥用價值,能夠讓人長壽,所以在中國的古代就變成了皇宮貴族專享之物,百姓不允許吃。康熙和乾隆皇帝都擺過“千叟宴”,“千叟宴”又稱“鹿鳴宴”,鹿是最重要的菜。所以鹿全身的制品,鹿茸、鹿鞭、鹿血、鹿肉、鹿骨、鹿心、鹿胎等等均有bu陽之功效。
昔日帝王堂前宴,飛入尋常百姓家。一只梅花鹿,健康中國人!愿梅花鹿成為人類健康的守護神!